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日记

西溪四季

作者:西溪湿地 时间:2023-10-31 阅读数:人阅读

少年离家远行时还没有西溪湿地公园。

第一次被西溪湿地圈粉是2008年北京的某一家影院,彼时《非诚勿扰1》刚刚上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有一时的愣怔,原来杭州居然有这么美的地方——那里植被繁茂,那里草木茂盛,那里苍翠欲滴,那里碧波荡漾……就在那天我狠狠地反思了一下自己,蓦然发觉在上大学之前,我去过杭州城里最远的地方是黄龙洞。

少小离家老大回,人到中年回到杭州的时候,对于这个城市事实上我是陌生的。回杭州后我选择住在西溪湿地附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西溪之春 马祯俊/摄
 

春 · 跑步

趁太阳还没起床,从家门口骑一辆共享单车大约7、8分钟就可以到达西溪湿地公园。

如果说西湖跑是经典寻觅之旅,那么西溪则是自然探索之旅。与西湖不同,西溪更为年轻,景色也更为零碎、隐秘。到达文二西路福堤入口,做一套跑前拉伸,深深地、狠狠地呼吸一把西溪纯净的空气,开跑!

在西溪跑步,人向前,堤坝、树木、小房子往后。偶有情侣漫步,偶有孩童嬉戏,偶有老人晨练。兴致来时,还可以随意挑一条小路随意跑进去。一曲溪流一曲烟,早春的西溪湿地公园,跑过绿如蓝的湖水中,白鹭飞,风过,掀起涟漪起,清澈的水面盛着蓝天和白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面前只有路,要做的只是沿路奔跑。忽然闻到阵阵梅香,原来已经跑到了梅园。西溪的梅树沿溪而栽,红梅、白梅交织如云,暗香浮动,忽然跑入梅林之中,婀娜多姿的花枝萦绕身旁,犹如桃源梦境。于是想起清代诗人许承祖的《西溪》——“好山多在圣湖西,绕屋梅花映水低。过客探幽休问径,雪香深入是西溪”。

从梅园出来,折返莲花滩观鸟台全程大约7公里。莲花滩观鸟台是观察鸟类生态的最佳地点,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许多珍稀的鸟类,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青头潜鸭……它们从身边飞过,它们是我的跑友;它们叽叽喳喳的欢叫,是我跑步时最好的音乐。

去年西溪湿地建成长约21公里的环西溪绿道,宛如一条金链将西溪湿地十景一一串联。想必在绿道晨跑又是一番美妙的滋味了。

▲西溪之夏 丁家诚/摄

 

夏 · 老友

是2016年的夏天,我陪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先生探访西溪湿地。那时我的好朋友、杭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博君先生还在位于西溪湿地东南角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当馆长。

前几日博君的一篇《我在湿地博物馆工作的那些年》的文字,勾起了我对那个夏天的回忆。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像外星人的居所。查阅资料才了解这栋建筑出自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矶崎新之手。设计以“绿丘”作为表现载体,将整个建筑巧妙地与山丘融为一体,造型独树一帜。高达30米的观光塔,可俯瞰西溪湿地的全景,是西溪湿地一大标志性建筑。

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博君陪着何建明先生和我在西溪湿地走了很久。那一次,我知道了博君除了写一手好文章之外原来还是博物馆和湿地方面的专家。在博君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博物馆的整个通道,别有洞天。有溪流、有适水生物、有彩色的小鱼,还有抽象的雕塑,把湿地的氛围整一个拿捏住。除了好看,湿地博物馆还妥妥是一个“涨姿势”的好地方,不仅普及了湿地科学知识,还展示了全世界丰富多彩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探索中国典型湿地的奥秘、剖析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威胁、介绍全球湿地保护行动……

也是在那一次,我认识了西溪湿地公园管理局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刘主任的微信头像是在绿色背景下的一只蜂鸟。刘主任是西溪湿地建设的亲历者,对于湿地保护的故事,他如数家珍。我至今记得他跟我讲关于西溪湿地的那些鸟儿们的故事。他说白鹭,“它的喙就这么长,水太深的话它根本就吃不到东西,所以我们提出了要有大水面,也要有浅滩,要给鸟类提供能够捕食、下蛋、繁衍的地方。”

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

▲西溪之秋 卢简明/摄

 

秋 · 芦花

秋天的西溪是什么颜色的?从河渚塔往下俯瞰,上帝似乎打翻了调色板。有枝头沉甸甸的红柿,有遍地飘落的黄叶,有留得听雨的残荷,也有“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的芦花,更不消说一年四季都碧绿的河道了。

柿子火红,芦花飞雪,秋日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转一个弯,摇橹船从桥下咿呀划过。西溪的秋天,像一幅由落叶枯枝、老屋小桥勾勒而成的江南写意画,黛瓦白墙赋之以笔墨,缤纷草木赋之以斑斓。

乘着摇橹船从周家村出发,河道蜿蜒,意境唯美,秋芦飞雪的画卷也缓缓展开。在水面上徐徐前行,在芦花前拍照,浑然天成的文艺范儿,氛围感拉满。

穿过芦花荡,抵达秋雪庵。秋雪庵地处孤岛,被称为西溪第一景。岸边的芦花仿佛听到了秋的召唤,纤细的枝干上生出一簇簇如雪的白花,随风飘荡,秋日的韵味就这么扑面而来。船行其间,人仿佛就在油画中了。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江南的秋天也会迎来从北方飞来过冬的鸟儿。白鹭、天鹅、野鸭……它们在西溪芦苇荡里翻飞,觅食戏水,别有一番情趣。想起某一年深秋,与北京来的朋友游秋雪庵,我们一起读徐志摩《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月下的秋雪庵难得一见,而芦花依旧。

▲西溪之冬 吴海平/摄

 

冬 · 踏雪

大病初愈的那个冬天,晚饭后下楼扔垃圾,忽然就下起雪来。雪不由分说地越下越大,在楼下立了一会儿看雪不过瘾,临时起意,夜访西溪,看雪。

车行至文二西路崇义路口,雪忽然大了起来。不是那种南方常见的水灵灵的雪子,而是大片的雪花,就这么一片片扑过来。我总以为文二西路崇义路是杭州最美的几个路口之一,信号灯转红,我停下车。深色的天,红色的灯,白色的雪,还有车水马龙的斑斓。电台里郁可唯在唱“世上唯一不变,是人都善变;路过人间,爱都有期限。”车转左,不一会儿,进入西溪湿地。

人烟稀少,空气静谧。停下车步行,几处已有薄薄的积雪,白雪皑皑的植被与静谧的水面相映成趣。抬头看,居然有月亮。明月挂在天空,月光洒落在雪上。雪光反射着月色,月亮挂上屋脊,挂上树梢,挂在西溪的夜晚,如梦如幻。

拢起积雪堆一个小小的雪人。顺手采了路边的小草做眼睛,却怎么也找不到用什么给雪人当鼻子。漫无目的地在地上找寻,忽然发现一个易拉罐环,捡起,安在小雪人脸上,小雪人居然有了吐舌的俏皮模样。

飞雪沾衣,任其慢慢融化。这是冬日的浪漫。

这仿佛就是杭州的好,西溪的好。你不必刻意,就已然深陷其中。

 

文 | 陈曼冬  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编辑 | 唐  琼 丁家诚 侯可欣 

编审 | 刘  想

转自|西溪湿地发布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379460664@qq.com

标签:西溪   四季           西溪湿地   杭州
微信

西溪湿地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