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且留下,羞煞艳西子


到了西溪,人们一定会被一座白墙灰瓦的建筑吸引,该建筑古色古香,典型的江南风格。墙的外立面上大面积留白,中间书五个大字:西溪且留下。

▲“西溪且留下”白墙 马祯俊/摄
好奇的游客几乎会异口同声问:留下什么?
答案自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最模棱两可但也最恰当的答案呼之欲出:痕迹。
不管是足迹、笔迹、轨迹,抑或事迹、政迹、心迹……总之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时间上溯到靖康年间,中原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1127年,金兵攻破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徽、钦二帝,掳走皇族和家眷。所幸遗漏了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赵构临危受命,担起了承继家国基业的重任。同年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庙号高宗)。

▲宋高宗赵构坐像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避免遭遇父兄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他匆忙作出了国都南迁的决定,自此踏上逃亡之路。这一路的顛沛流离,那叫一个狼狈。一直逃到江南水乡绍兴,才甩开了金兵追击。
心神初定的赵构在绍兴设立了临时国都,虽然心里万分不甘,但也无可奈何。打到东京看来希望渺茫,但选个城市重新定都还是力所能及的。他遗传了父亲赵佶的基因,骨子里是一个艺术家。他对柳永的词倒背如流:“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所以,他做梦都想做一回“钱塘客”。
特别是对南逃必经之路的西溪,更是情有独钟。他回想几年前逃到钱塘县城外,西溪一带的情景:大雪里的湿地,不闻潺潺水声,却可见河道延绵不尽,落叶之树临水萧瑟。像宝石一样蜿蜒的绿地中,露着浅浅的红色,觉得浑身上下泛着扑面而来的暖意。颇有水墨雕塑感的依水民居,或亭台相间,或廊檐相连,遇雪如画,诗意缥缈得有如湿地上一条缓慢飘动的白绫。搭建在树杈一侧的鸟巢,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裸露,诉说着无尽的愁绪。作为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大书法家,让他对冬日的江南触景伤情,也让他在湿地的滋润中渐渐治愈。
▲西溪野趣 马祯俊/摄
赵构决定建都钱塘。
此时,选择皇城城址成为首要任务。赵构与大臣在图纸上反复推敲,甚至激烈争辩,最后,赵构打算选址西溪的方案没有得到认可。
因为凤凰山的地理位置天生是为建皇城设的。
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凤凰山,两翅轩翥,左簿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一郡王气,皆籍此山。”根据风水布局,依山而建的宫殿巍峨林立,光耀夺目。再说,凤凰山在城南,若是金兵来犯,必须攻破全城才能抵达钱塘江边的凤凰山。赵构随时随地可以渡江南撤,这里条条大路通向南方。
赵构知晓这个道理,便在图纸上御批五个大字:“西溪且留下。”算作妥协。
1138年,皇城建在了凤凰山,钱塘改名临安,取临时安置之意——若定都为永久,亡国的臣民们也不答应啊!
事实上,皇城建成不久,赵构就被臣民们催促着北上抗金去了。而西溪湿地,因赵构的一句“西溪且留下”迅速发展起来。
当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西溪湿地得天独厚的禀赋。如今的西溪湿地,蕴含“梵、隐、闲、俗、野”五大文化元素,拥有“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兼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宸迹、河渚听曲”十景和秀得闪晕眼球的三条翠堤。今人王国益在《西溪寻梦》中写道:
西湖恋西溪,龙驹两头系;
西溪且留下,羞煞艳西子;
尔为琢雕美,吾独野幽仪;
两珠产竞辉,千秋各东西。
西子可以指西湖,也可以指美女西施。但不管是谁,西溪湿地都可以和她们争奇斗艳,平分秋色。
▲荷塘与长堤 马祯俊/摄
宋高宗赵构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短短五个字,为西溪湿地留下了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也为西溪湿地留下了传承千年的文脉。而今天的游客,必定也会给西溪湿地留下满满的赞美,带走满心的欢喜和满腔的感悟。
请旋转手机 欣赏西溪湿地美景

文 | 竹雪芹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 | 马祯俊
编辑 | 唐 琼 丁家诚 侯可欣
编审 | 刘 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379460664@qq.com
上一篇: 1864——杭州韩美林艺术馆熊猫特展
下一篇:西溪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