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日记

杨柳夹岸看西溪

作者:西溪湿地 时间:2024-04-03 阅读数:人阅读


早春的暖阳里偶然看见,街边细细的杨柳垂枝上冒出了一颗一颗绿芽,有一点小小的惊喜:春天真的一步一步走来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快便会裁剪出杨柳的细叶而呈现杨柳依依的样子……

忽然想,在春风里西溪的杨柳会是什么模样?曾经在春天里的烟雨蒙蒙中,坐船缘溪而行,曲水流船,两岸柳枝轻舞,好一幅“一曲溪流一曲烟”图画。

历代的杭州人都喜欢杨柳。

杨柳是西湖的“标配”。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堤不是白居易建筑的,但在白居易时代就已经是“绿杨阴里白沙堤”了,可见在白居易守杭之前,杨柳已经与西湖融合了,此后演变为“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桃红柳绿景色。

到了苏东坡时代,治西湖筑长堤,那条被后人称为苏堤的长堤上种的也是杨柳。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二这样记载:“曰苏公堤。元祐年东坡守杭,奏开浚湖水,所积葑草,筑为长堤,故命此名,以表其德云耳。自西迤北,横截湖面,锦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此时杨柳再度与西湖融合。

近一千年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饮酒于楼外楼,恰逢细雨蒙蒙,遥望翠色苏堤,吟出了一首诗《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

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重点在“堤柳”二字,杨柳是苏堤的特色。可见苏东坡之后历代郡守都延续了他的“设计”。

再说现在的柳浪闻莺公园,在南宋时为御花园,称聚景园,遍植柳树,以杨柳为主角延续至今。

其实杨柳与杭城百姓的日常也相关,早先杭州城里河流纵横,河岸上随处可见杨柳,轻舞于粉墙黛瓦之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在这两种杨柳的景象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如今西溪湿地的杨柳。由周家村进入西溪湿地,经过一片开阔水域,坐游船慢行在弯弯曲曲的溪水中,柳树夹岸,好似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写的场景。在秋雪庵南面,有大片的杨柳林,因杨柳树特别多,被称为杨柳城——西溪湿地秋雪八景之一。

西溪的柳树多为旱柳、南川柳,它们与西湖边的垂柳不同,枝叶都向空中伸展。这些柳树除了观赏功能之外,还起到固堤护岸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树,河道的水波卷过,泥土很容易剥离,水就会变浑变浊。用杨柳护堤,也是西溪湿地的一大生态特色。

杨柳夹岸是西溪湿地独有的风貌,正因为与精致的西湖不同,西溪湿地的杨柳有了自然的野趣。其实,在唐代之前的西湖杨柳还是有些野趣的,我们读白居易的诗《杭州春望》就能够感受到: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重点在“柳色春藏苏小家”这一句,说的是住在西泠桥边钱塘苏小小的故事,苏小小的家“藏”在杨柳树中,就是柳树掩映的意思。岂不是有野趣?只是唐代及以后西湖越来越精致了,杨柳当然也“跟”着精致起来了。

如今西溪湿地的杨柳,因缘溪夹岸,倒是传承了野趣,与西湖相得益彰。真好。

春天到了,去西溪湿地领略那里杨柳的别样风采。

 

文 | 司马一民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图 | 马祯俊

编辑 | 唐  琼 詹佳怡

编审 | 刘  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379460664@qq.com

标签:西溪湿地   西溪   湿地   杨柳   烟雨   江南
微信

西溪湿地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